全易健康医疗网Rss 2.0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繁體中文|网站地图
当前位置:首页 > 焦点新闻 > 社会焦点 > 文章正文站内搜索:
人民日报连续评物价调控 民众涨价感受超数据
来源:本站原创2010-11-25收藏投稿

 

  落差

  CPI被“低估”观点在民间很有市场

  记者采访发现,多个城市居民和企业对物价感受的“现实之痛”,远远高于CPI的“数据增长”,社会各界对于CPI构成是否科学的讨论也不断升温。专家认为,对CPI数据的普遍猜疑,将放大社会对通胀的恐慌,反而加剧了通胀上升的心理预期,从而加大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。

  尽管10月CPI数据已高达4.4%,但消费者普遍感觉,真实物价上涨幅度还要高于此。网上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,截至11月14日,共有近20万网民参与调查,其中高达86%的投票者认为CPI数据和他们的消费感受不相符,物价涨幅远超CPI数据。中国社科院有学者利用自己的计算认为,在过去五年中,通过人为调整方式,CPI大约被系统低估了7%。虽然统计部门很快撰文对此反驳,但“低估”观点在民间依然很有市场。

 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东亚区主任肖耿认为,近20年来,我国经济结构和消费方式都发生巨大变化,原来花很多钱吃饭,但住房不要钱;现在房价迅猛上升,教育、医疗支出迅速增加,理发、洗浴等社会服务价格也上升很快,其中不少都没有及时充分地反映到CPI中,导致社会普遍感觉数据失真。CPI的统计方法、样本选取、权重设置都有待修正。

  据业内人士介绍,统计部门每5年会调整一次“商品篮子”,而每年则根据城乡居民12万户消费调查资料及相关资料调整一次权数。问题是,统计局并没有向社会公布CPI各项构成的权数调整情况及调整依据。正因为统计方法做不到公开、透明,CPI数据又与百姓切身感受差距很大,导致公众对CPI的真实准确性质疑不断。

  不少专家认为,对CPI数据的普遍猜疑,容易放大社会对通胀的恐慌,进而加大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。当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与主观感受不一致时,社会就会产生CPI被人为调低的结论。肖耿认为,CPI数据如果有偏差,而央行又依据CPI决定是否加息,可能会导致决策偏差。长期的低利率,容易造成资产泡沫,若等CPI数据显示“通胀”时再加息就来不及了。

  另一方面,也有社科院专家指出,我国之所以对CPI数据构成以及通胀控制目标存在争议,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建立全面系统的通胀指标体系,很多指标设定跟美国等发达国家“接轨”,但在具体权重上又有很大差别;在控制目标设定上,国际上之所以将3%的通胀率作为警戒线,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普遍只有2%至3%,通胀率接近增长率时已相当危险,必须采取紧缩政策。而我国经济增速常年保持在8%以上,3%的通胀警戒线不到经济增速的一半。因此,在科学、准确统计C PI数据的基础上,我国也可适当提高“通胀容忍度”。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

查看评论
发表评论
姓 名: * (必填项)
E-mail: QQ:
评 分: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
评论内容:
- 网站地图 - 申请链接 - 联系我们 - 版权申明 - 站长信箱- 网站地图 - -
“关注大众健康,传播健康文化”,本站大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之处,欢迎指出。
Copyright © 2008-2009 quan120.com, All Rights Reserve
蜀ICP备09023239号
网站联系QQ:6577312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