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易健康网Rss 2.0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繁體中文|网站地图
当前位置:首页 > 疾病中心 > 心脏病——心脏病的早期症状,冠心病 > 文章正文站内搜索:
冠状动脉造影术后血管缝合器应用的临床评价
来源:本站原创2012-7-16收藏投稿

     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(CAG)后病人股动脉穿刺部位应用血管缝合器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方法 对576 例经股动脉行CAG病人进行前瞻性研究,所有病人术前均接受拜阿司匹林、波立维,术后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;随机分为两组,缝合器组(267例)在完成CAG后立即拔除股动脉鞘管,选用血管缝合器止血,压迫组(309例)在CAG术后拔除鞘管采用压迫止血。结果 除在血栓形成以及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方面外,缝合器组病人的主要血管并发症低于压迫组,差异均有显著性(χ2=6.63~15.23,P<0.05);而且,缝合器组病人的止血时间及卧床时间均短于压迫组,差异亦有显著性(t′=-58.08、-56.26,P<0.05)。结论 应用血管缝合器是一种迅速、有效的止血方法, 能明显缩短病人止血时间和卧床时间,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,提高病人的舒适度,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。

  【关键词】 血管缝合器;股动脉;冠状动脉造影术;并发症

 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,冠状动脉诊疗术,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术(PCI)及冠状动脉造影术(CAG)越来越普及。冠状动脉诊疗术现一般采用股动脉途径入路,术后需在拔除动脉鞘管后进行止血治疗。以前介入诊疗术后通常采用手工压迫法来达到止血的目的,效果一般。为提高止血效果,同时减轻传统止血方法给病人带来的痛苦,血管缝合器在动脉止血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,但在其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优越性各家报道尚不一致[1]。2006年6月~2007年1月,我院对576例病人经股动脉行CAG,通过对应用缝合器与传统压迫止血方法的比较,评价血管缝合器在止血方面的安全性及降低并发症方面的优越性。现将结果报告如下。

  1 对象和方法

  1.1 研究对象

  576例病人中,男375 例,女201例;平均年龄(58.4±18.7)岁;并发高血压251例,糖尿病106例;术后按穿刺部位止血时是否应用血管缝合器,分为缝合器组(267例)和压迫组(309例)。所有病人均除外出凝血功能障碍,术前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和波立维,术中常规动脉肝素化,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3~5 d。两组在性别、年龄、用药及并发症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方面,差异均无显著性。

  1.2 血管缝合器止血方法

  经股动脉鞘送入缝合器鞘管,推进缝合器至血从标记管喷出后拉起拉杆,回撤缝合器到拉紧至没有血从标记管流出,保持缝合器45°左右,按下打针器,抽出打针器至拉紧,近绿线端剪断缝线,推进缝合器直至血再从标记管喷出,推下拉杆至原位。从指导管一起拉出两根缝线(一根绿线,一根白线),将推结器挂在绿线上,沿血管轴方向拉紧绿线的同时撤出缝合器。用推结杆把结推向血管壁,满意时再拉紧白色线,检测、剪线及包扎。术后包扎固定股动脉,病人制动下肢。

  1.3 压迫止血方法

  CAG术后立即拔除鞘管,局部压迫止血20~30 min,10~20块敷料覆盖切口,“8”字绷带加压包扎,然后用1 kg沙袋压迫切口6 h。同时,术侧肢体保持伸直并制动12 h,12 h后床上坐起,24 h左右可下床活动。

  1.4 观察指标

  ①止血时间: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穿刺部位无出血的时间;②卧床时间:从拔除动脉鞘管到病人离床下地活动的时间;③血管并发症:穿刺部位局部血肿(直径≥4 cm)、切口渗血、血栓形成、假性动脉瘤、动静脉瘘、血管迷走反射;④腰背部不适情况;⑤尿潴留情况。

  1.5 统计学方法

 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.0软件分析,计量资料以±s表示,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;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。

  2 结果

  2.1 两组止血、卧床时间比较

  缝合器组病人止血时间(1.05±0.47)min,压迫组为(25.36±7.34)min,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(t′=-58.08,P<0.05)。缝合器组病人卧床时间为(3.58±2.17)h,压迫组为(22.35±5.38)h,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(t′=-56.26,P<0.05)。

  2.2 两组血管并发症比较

  压迫组有38例发生血肿,缝合器组仅有9例,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(χ2=15.23,P<0.05);在切口渗血方面,压迫组和缝合器组分别有51、17例,差异有显著性(χ2=14.14,P<0.05);在血栓形成方面,虽然缝合器组有1例病人发生股动脉血栓形成,但差异无显著性(P=0.46);压迫组有5例发生动静脉瘘或假性动脉瘤,而缝合器组无1例发生,差异亦无显著意义(χ2=2.68,P>0.05);压迫组有21例发生血管迷走反射,缝合器组仅有6例,发生率明显低于压迫组,差异有显著意义(χ2=6.63,P<0.05)。

[1] [2] 下一页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相关文章
    查看评论
    发表评论
    姓 名: * (必填项)
    E-mail: QQ:
    评 分: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
    评论内容:
    - 网站地图 - 申请链接 - 联系我们 - 版权申明 - 站长信箱- 网站地图 - 漢土漢方 - link - -
    “关注大众健康,传播健康文化”,本站大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之处,欢迎指出。
    Copyright © 2008-2009 quan120.com, All Rights Reserve
    蜀ICP备09023239号
    网站联系QQ:657731232